典藏與修復 | 奇美博物館|CHIMEI MUSEUM

追蹤奇美博物館

加入官方社群,掌握博物館最新動態!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必填

格式錯誤

典藏與修復

蒐藏是為了分享

這些文物是世界文化的珍寶,也是臺灣人的資產,我們只是暫時的保管者,未來還要代代相傳下去。

— 許文龍

蒐藏 多元豐富

許文龍創辦人於幼年時埋下的博物館種子,在事業有成後開始發芽。1977年奇美文化基金會成立,擘劃「博物館」藍圖,收購西洋音樂與藝術相關的影片、海報及書籍,供台南的老師教學使用,並開放奇美實業同仁借用,培養員工們欣賞藝術的能力。
 

1990年起開始收購藝術品,以大眾角度思考未來博物館的雛型,再透過拍賣場與經紀人進行西洋古典畫作、雕塑及樂器的收藏。兩年後,許創辦人再提出蒐藏動物標本與古兵器的構想,更親自到美國參觀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自然史博物館,此趟旅程也找到製作標本的專家,為奇美博物館收集世界各區的標本,並打造栩栩如生的生態造景。

奇美博物館蒐藏的西洋藝術、樂器、兵器及自然史四大方向,得見許創辦人相當重視「美」與「啟發」,他希望每一位來博物館的觀眾,感受到展品的美或趣味後,能被引發內心的求知慾,進而想了解背後的創作背景、歷史演變、甚至是科學或機械的技術原理。
 

自開始蒐藏迄今,奇美博物館已有來自全世界年代橫跨18億年前(元古代)到西元21世紀,約一萬兩千多件得以呈現地球歷史、大自然生命壯闊、人類文明演進與藝術軌跡的多元蒐藏。

 

提琴 讓世界看見臺灣

許創辦人從小就著迷於提琴的聲音,也深深體會學琴的孩子隨著琴藝精進,需要不停購買品質更好的提琴,這對許多家庭來說是非常沉重的負擔。因此,他決定蒐藏更多的提琴來幫助這些學生和家庭。
 

從一開始想多買一些琴借給臺灣音樂學子與音樂家,到2000年時慢慢萌生建立系統性收藏提琴的想法,約在2005年時確立以世界各國的著名製琴家、製弓家的作品為目標,著重在提琴發展史的完整收藏脈絡,只要具有製琴系統或歷史代表性的意義,即便是不能演奏也會蒐藏。

國外重量級博物館及世界級國際琴展、專業提琴協會的年會琴展,均曾向奇美借琴。包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巴黎音樂博物館與蒙彼利埃(Montpellier Fabre)博物館等都曾留下奇美名琴的足跡。許多世界級提琴家如阿卡多、馬友友、鄭京和、宓多里、楊.沃格勒等也都拜訪過博物館。雖然「世界第一」從來不是提琴蒐藏的目標,但成果讓世界看到了臺灣。

 

修復 以呵護的心 

要照顧這些珍貴的典藏品能繼續流傳,最重要的是提供良好而穩定的展存環境,以及專業的維護修復與管理。奇美博物館設置有修復室與阿瑪蒂工坊(提琴研究中心),負責維護藏品安全及健康的工作。並有多位長期合作的國外專家與修復師,協助進行不同類別藏品的維護與修復工作。


從博物館園區的戶外雕塑,到館內展廳的藝術、樂器、兵器與動物標本,以及庫房中的典藏品,都需要妥善的維護與管理,才能達到博物館永久保存的目標。

 

聯盟 資源共享 

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及國內相關保存維護機構、法人合作,成立「臺灣工藝檢測修護聯盟」,共同整合保存、修護與科學檢測分析等專業資源,以「國家工藝檢測修護平臺」作為與社會共享的知識服務平臺。讓注重愛物惜物與資源永續循環的個人或單位,均能透過平臺尋找所需資源。
 

 

e化  分享無國限

博物館的典藏管理業務除了文物保存維護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典藏品的能見度。透過現代資訊科技將典藏品數位化,加上與國內外學術單位進行研究合作,累積館藏詮釋資料,期望能進而建立一個讓全世界都容易親近的典藏品知識平台。這些數位化的成果,也可以進行加值應用與文創商品開發,幫助博物館的永續經營。
 

${ title }

${ alertT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