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沉思者的現代對話】3D地景繪圖
沉思者不再心情沉重!
遠離絕望的地獄,來到天堂般的博物館,與您一起閒坐。
時間:2017/10/2~12/3
地點:博物館前 繆思廣場
對象:一般民眾
費用:免費體驗
※開館日開放時間9:00~18:30



3D地景繪圖設計說明
設計 : 陳彥旭 Ash / 壹肆設計 ASH DESIGN
官網 http://chenash.wixsite.com/ash-design
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Ash.Design.Studio/
本次地景藝術設計師,選擇了奇美博物館典藏的【音樂的寓意】、【維納斯的誕生】兩幅畫作中的可愛小天使,與【沉思者】對話。

音樂的寓意
翰思.馬卡 (奧地利,1840-1884)
1871-1873
油彩、畫布
Four Allegories of Music
Hans MAKART (Austrian, 1840-1884)
1871-1873
Oil on canvas
※展示於奇美博物館《3F藝術廳-19世紀》
翰思.馬卡(Hans Makart, 1840-1884)出生於薩爾茨堡(Salzburg),1859到1865年跟隨當時重要的歷史畫畫家逢.畢拉堤(Carl Theodor von Piloty, 1826-1886)接受訓練,並於1860年進入慕尼黑藝術學院,畢拉堤對馬卡日後的創作有深遠影響;不同於皮漏替,馬卡的歷史畫主要為表達色彩的感性、輝煌而創,故其特別偏愛寓意性題材。
馬卡的創作含蓋不同的範疇如舞台設計、室內設計或服裝等領域,對當時的奧地利和德國有著重要的影響;本幅作品【音樂的寓意】即是馬卡為尼可拉斯.頓巴(Nicholas Dumba, 1830-1900)的工作室所設計的系列作品之一。
1871年頓巴委託畫家馬卡為他的工作室進行整體的裝飾與規劃。除了天井畫【音樂的寓意】之外,尚含蓋6幅鑲嵌於牆上的作品,分別以人物寓意畫的形式影射頓巴多方的興趣與家族事業如「貿易與工業」等題材。
【音樂的寓意】,為一近正方形的面積,整體畫面藉由正方形的四個角,以透視法繪製出向上延伸的錐形柱區隔出四個畫面區塊,並將最終的視點聚焦於由四個小天使們環抱圍繞的圓形天體;由四錐形柱區隔的三角空間分別表現宗教性音樂、舞蹈音樂、軍樂及狩獵音樂。
馬卡的設計可謂開啟了新式資產階級用來表現自身的全新概念及這一群人在文化上的自我認知;馬卡所設計的頓巴工作室在十九世紀下葉成為資產階級室內裝飾的典範,並將其晉升為一備受讚頌的整體藝術(total work of art)創作。
馬卡於1870年代在環道(Ringstrasse)所做的公共建築裝飾設計,決定了維也納十九世紀的文化風格,故又稱為馬卡風格(Makart style);馬卡除了影響當時代的學院藝術和維也納上階層文化外,亦對後繼的畫家及裝飾設計者有多面向的啓發,其中最著名者為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和查茲卡(Hans Zatzka, 1859-1949);克林姆在繪畫風格上深受馬卡的影響,強調畫面平面性、裝飾性特色,在對女性情慾感官的描繪同樣受到馬卡作品的啟發。

維納斯的誕生
法蘭切斯可.波迪斯提 (義大利,1800-1895)
1853
油彩、畫布
The Birth of Venus
Francesco PODESTI (Italian, 1800-1895)
1853
Oil on canvas
※展示於奇美博物館《3F藝術廳-沙龍廳》
本幅作品【維納斯的誕生】為1852年英國外交官福蒂斯丘伯爵(Earl of Fortescue, 1753 - 1841)委託法蘭契斯可.波戴西提(Francesco Podesti, 1800-1895)的創作。
波戴西提出生於安科納,逝世於羅馬,他是十八世紀最重要的義大利畫家,亦是歷史畫最後的代表畫家,在當時代的歐洲享負盛名。波戴西提於羅馬聖路卡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師承藍迪(Gaspare Landi, 1756-1830)和卡穆奇尼(Vincenzo Camuccini, 1771-1844),在羅馬結識卡諾瓦(Antonio Canova, 1757-1822)及創作理念相同的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 1748-1852),奠定其新古典主義的創作風格與理念。
「維納斯的誕生」典故主要出於赫西奧德(Hesiod, 8-7 BC)在《神統記》(Theogony)的記載,維納斯的誕生源於烏拉諾斯(Uranus)被割下丟入海中的生殖器所產生的泡沫而生,她乘著扇形貝殼漂上岸邊,來到基西拉島,這一維納斯從海面升起的表現形式(Venus Anadyomene)是維納斯極具典範的圖像表現。
畫面以乘著扇形貝殼的維納斯為中心,多位小天使們沿著打開的扇形貝殼或坐或飛舞著,由中心向兩邊展開可見三位騎乘、嬉戲於海豚上的小天使及三對由水仙子和人獸所組成人物,從其肢體動作不難看出所傳達的情愛享樂,扣合維納斯所代表的情愛、肉慾等多層面的意涵;整體畫面呈現出動態、熱鬧歡愉的氣氛。畫家運用源自普拉克希特利斯(Praxiteles, ca.400-330 BC)著名的【阿芙羅狄蒂雕像】(Aphrodite of Cnidus)來塑造維納斯的形像,這種維納斯以手遮蓋女性特徵部位的肢體表現形式又被稱為貞潔的維納斯(Venus Pudica)。
波戴西提在構圖與整體畫面的設計上受到十六、十七世紀畫家如拉斐爾或普桑的影響,追求典雅、線性的繪畫語言,同時具有新古典主義的嚴謹,強調盛大、英雄式的的表現形式及平塗、冷色系的應用,為當時代學院式的藝術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