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區介紹 | 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 | 奇美博物館|CHIMEI MUSEUM

追蹤奇美博物館

加入官方社群,掌握博物館最新動態!

訂閱 / 取消電子報

必填

格式錯誤

奇麗之美-臺灣精微寫實藝術大展

為慶祝「奇美藝術獎」30週年,本館邀請蕭瓊瑞教授擔任策展人,以臺灣「精微寫實藝術」為主題,精選百件繪畫及雕塑作品,呈現台灣百年寫實藝術的發展,規劃「從人出發、淨悟.靜物、風景.心境、夢境.奇觀」四大展區。

  • 地點
    1F 特展廳
  • 時間
    2019.03.17 - 2019.06.11
Share on


 

第一展區
從人出發

人物是東西方藝術發展最重要的題材。《聖經》中說:上帝依他的「形象」創造人類。這「形象」未必只是可以眼見的外形,但人類依自己的外形(形象)想像上帝、創造神祇,則是可以肯定的。 希臘神話中的眾神,都是「人性」極致的化身;東方早在古埃及、古印度時期,也是以人作為神明的形象。

文藝復興後,平凡人才成為繪畫的主題;本子題中的作品,均與「人」相關,且從「人」出發,關懷的層面各異,欣賞、詮釋的角度也可各自不同。


 

第二展區
淨悟.靜物

靜物畫,在西方稱作「Still Life」,意指「靜止的生命」。表面上看似靜止不動的「靜物」,其實更大的意義,在反襯那看不見的生命;且更進一步地,以「靜物」象徵某些藝術家生命的價值。 靜物畫中一種重要的特色,便是強烈、逼真的物質性,包括:題材(對物)的質感、明暗,與色澤……。

以「精微」的手法,表現靜物的存在感,既是寫實繪畫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和強項,也挑戰觀眾的眼睛。


 

第三展區
風景.心境

風景是「人」和「自然」對話的結果,而在這對話的過程中,也無形中呈顯了「人」的內在心境;不同時代、不同畫家,對待「自然」的不同態度與思維,也就產生不同的「風景.心境」。 臺灣近代的風景畫,啟蒙於日治中期的印象派畫風,強調以筆觸表現空氣與陽光的顫動感,這固然是工業社會動態美學的真切反映,卻也瓦解了物象的外形與存在感。

臺灣以精微寫實手法描繪風景,是在1970年中期,受到魏斯風潮的影響,達到高峰。


 

第四展區
夢境.奇觀

以精微寫實的手法,描繪超現實的意境,在西班牙畫家達利(Salvador Dalí, 1904-1989)的作品中,已可得見。

臺灣超現實主義的思想,早在日治時期的文學中即已出現,如臺南詩人楊熾昌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但在美術上,則要等到1970年代,由一群留學海外的藝術家帶回風氣。

超現實的夢境、奇觀,曾經是臺灣在政治戒嚴時期,藝術家逃避現實的精神樂園;但隨著臺灣社會的開放,這樣的主題和手法,卻也同樣成為年輕藝術家創作的大宗。


 

${ title }

${ alertTxt }